一、會議概覽
2025 年 9 月 30 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退役鋰電池整體熱解裝備與深度提鋰技術及應用示范”2025 年年中總結會議在江西省南昌市前湖酒店召開。此次會議由南昌航空大學牽頭組織,聯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學、井岡山大學、湖南頂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贛鋒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家單位共同參與。項目承擔單位負責人、各課題負責人、項目骨干研究人員近 30 人齊聚一堂,同時邀請項目跟蹤專家北京工業大學吳玉鋒教授、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李會泉教授上指導,共同探討項目進展與成果。會議由項目負責人、井岡山大學羅旭彪教授主持。

本次會議聚焦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退役鋰電池整體熱解裝備與深度提鋰技術及應用示范”2025 年年中總結工作,旨在全面梳理項目實施情況,總結階段性成果,分析存在的問題,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會議圍繞項目任務書的要求展開,各課題與子課題負責人依次匯報了各自的研究進展、亮點科研成果,以及課題/子課題相關的數量指標、質量指標和經費執行情況。與會人員就匯報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共同分享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為項目的進一步推進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思路。
二、會議內容
1、退役鋰電池熱解調控及深度提鋰機制研究
01課題一匯報
課題一“退役鋰電池熱解調控及深度提鋰機制研究” 由課題一項目骨干中國科學院過程研究所王晨曄研究員對課題一的研究進展、亮點科研成果、課題 / 子課題相關數量指標、質量指標等情況進行匯報:

02研究進展以及科研成果
鋰電池單一 / 多有機組分熱解產物數據庫,明確了典型熱解產物 20-30 種,包括氣相產物 15 種(C1~C5 烷烴 / 烯烴 炔烴、CO、H? 等)、液相產物約 15 種(C13~C30)。
礦相結構調控研究:研究了隔膜、電解液共熱解對磷酸鐵鋰和 NCM523 礦相的影響規律,發現有機組分熱解產生的還原性氣氛可有效抑制磷酸鐵鋰中 Fe2?的氧化與磷酸鹽分解,穩定橄欖石相結構;對 NCM523 也能形成溫和還原氣氛,有利于穩定層狀結構并實現礦相調控。
熱解產物調控與礦相結構穩定:發現有機組分熱解產物可調控正極礦相結構,為后續鋰的高效釋放和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如隔膜 + 電解液共熱解體系對磷酸鐵鋰和 NCM523 礦相的穩定作用。鋰形態轉化機制探索:開展了全量化熱解、自還原焙燒等過程中的鋰形態轉化研究。全量化熱解中,熱解溫度、時間、氣氛等因素對鋰的轉化和金屬浸出有顯著影響;自還原焙燒中,明確了焙燒溫度、時間對含鋰礦相及金屬浸出的影響規律,以及焙燒前后黑粉的特性變化規律。
鋰深度釋放與選擇性提取技術:形成自還原焙燒含鋰礦相定向調控技術,實現了鋰的原位釋放和選擇性提取,如在 700℃時 Li 的選擇性浸出率達 85.6%。
低濃度鋰靶向吸附機制研究及設計:創立了過渡態理論(TST)耦合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XDLVO)理論對吸附材料結合鋰離子的評價體系,揭示了 C-F-Li?-xH?O 結合機制;闡明了氟基微相分離構筑的微納結構與吸附鋰性能的構效關系,明確了片狀微納結構具有最高的氟基位點暴露率和利用率?;?C-F-Li?-xH?O 結合機制和氟基微納結構設計,開發出具有高選擇性和吸附容量的鋰靶向吸附材料,為低濃度鋰廢液的高效提鋰提供了新方法。
03數量指標
在成果方面,課題一已完成 2 篇 SCI 論文、一項發明專利,成果豐碩,為退役鋰電池的深度提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2、退役鋰電池拆解產物全量化整體熱解處理集成技術
01課題二匯報
課題二“退役鋰電池拆解產物全量化整體熱解處理集成技術”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邢鵬副研究員對課題二的研究進展、亮點科研成果、課題 / 子課題相關數量指標、質量指標等情況進行匯報:

02研究進展以及科研成果
電解液可控熱解構脫除與安全處置技術:明確了廢舊軟包鋰電池各組分含量,優化了熱解工藝條件,實現了熱解油的高效回收與再利用,回收的熱解油可滿足生產線尾氣處理系統的自持燃燒需求。利用現有設備處理磷酸鐵鋰軟包電池,實現了銅、鋁的高純度回收。
一體化處理方法及設備開發:開發了鋰電池電解液蒸發與有機物熱解一體化處理方法及設備,有機物熱分解率>99%,黑粉回收率提升 3%-5%,優于行業指標(90%)。
熱解組分 / 石墨原位還原三元材料與產物定向生成控制技術:探究了三元正極材料與其他組分的雙組分熱解效果,明確了不同組分的還原潛力和反應規律。通過公斤級擴試驗證,實現了三元材料的高效還原,還原率達到 97%,優于任務指標(≥95%)。
熱解組分 / 石墨優先耗氧的磷鐵材料氧化抑制技術:研究了磷酸鐵鋰材料在不同氣氛下的結構演變規律,建立了石墨氧化的動力學模型,明確了石墨化程度對氧化特性的影響。搭建了鋼帶爐,實現了磷酸鐵鋰電池黑粉的全量化熱解,磷酸鐵鋰氧化率為 11.84%,優于行業指標(≤15%)
03數量指標
新技術開發:任務指標為開發退役鋰電池拆解產物無外加還原劑全量化整體熱解處理集成技術,已完成,且各項技術指標均優于任務要求。
發明專利:任務指標為申請發明專利 2 件,目前已申請 4 件。
04質量指標
技術指標完成情況:各項技術指標均已完成且優于任務要求,如有機物熱分解率≥99%,三元材料還原率 97%,磷酸鐵鋰材料氧化率 11.84%。
成果創新性:開發的一體化處理方法及設備、三元材料高效還原技術、磷酸鐵鋰氧化抑制技術等均具有創新性,為退役鋰電池的高效處理和資源回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成果應用前景:研究成果可有效解決退役鋰電池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提高資源回收效率,降低環境污染風險,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大通量整體熱解智能裝備與污染控制一體化技術
01課題三匯報
課題三“大通量整體熱解智能裝備與污染控制一體化技術”項目骨干湖南頂立科技有限公司倪俊工程師對課題三的研究進展、亮點科研成果、課題 / 子課題相關數量指標、質量指標等情況進行匯報:

02研究進展以及科研成果
大通量整體熱解多場耦合模擬仿真與智能裝備:基于熱解裝備溫度場模擬仿真,優化了加熱器布局與保溫層結構,開發了多溫區獨立控溫與自適應反饋調控技術,可實現最高溫度900°C,溫度均勻性±5°C。優化了前后端部動態密封結構,開發了太空艙式梯級過渡與快速置換技術,耦合多維氣路協同調控,實現反應區間氧含量<0.1%。發明了多腔體與多面冷卻的回轉式結構,構建了內冷卻、外冷卻和冷卻套管之間多個熱交換腔體,實現大通量熱解產物高效快速冷卻,效率提升30%以上。完成大通量熱解智能裝備研制,處理能力達2.5t/h以上,萬噸級熱解預處理成套裝備已實現在新加坡、江蘇張家港等地推廣應用。
污染物協同控制與深度清除技術:提出梯級熱解、污染物末端清除的研究思路,通過梯級熱解實現電解液的有效回收,剩余污染物通過二次燃燒實現VOCs、含氟污染物等污染物末端深度清除。搭建堿液吸收、活性炭吸附實驗室裝置,各類吸收裝置皆對含氟氣體有吸附作用。研制了含二次燃燒、電解液回收、堿液噴淋、活性炭吸附的公斤級污染物多級深度清除裝備。
基于數字孿生的穩態控制系統集成技術:集成可視化控制系統,搭建三維動態圖景,形成數字孿生初步框架。
大通量整體熱解預處理示范工程建設與標準制定:示范工程手續齊全,廠房及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退役鋰電池熱解集成裝備》行業標準完成立項答辯。

03數量指標
課題已完成大通量整體熱解智能裝備研制且推廣應用2套,處理能力達2.5噸/小時,反應區間氧含量控制在0.1%以內,智慧管控覆蓋單元數超90%。示范工程建設手續齊全,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申請發明專利4項,登記軟件著作權1件,發表科技論文1篇。《退役鋰電池熱解集成裝備》行業標準已完成立項答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4人。
04質量指標
課題整體進展順利,多項指標完成情況良好,部分優于預期,經費執行情況正常。
4.黑粉酸浸液多級深度提鋰技術及工程示范
01課題四匯報
課題四“黑粉酸浸液多級深度提鋰技術及工程示范”由井岡山大學楊光教授對課題的研究進展、亮點科研成果、課題相關數量指標、質量指標等情況進行匯報:

02研究進展以及科研成果
三元黑粉無還原劑低酸高效浸出技術:探究了無外加還原劑下黑粉礦相調控程度對低酸浸出鋰的影響,完成了三種典型熱解黑粉組成和XRD分析,進行了熱解條件精細化調控,明確了三種典型熱解黑粉價態轉變和晶型轉變,完成了六種黑粉浸出條件優化。
揭示了基于鐵變價的協同氧化浸出行為,協同浸出提升13.7%,鋰浸出率近100%。
磷酸鐵鋰黑粉氧化誘導極限釋鋰技術:借助機器學習手段,初步建立參數特征對應關系,明晰了浸出關鍵因素,明確了浸出時間、酸濃度、過氧化氫濃度、固液比是鋰浸出的重要影響因素。
揭示了基于鐵變價的協同氧化浸出行為,協同浸出提升13.7%,鋰浸出率近100%。
基于協同氧化策略,在常溫近中性條件下,實現66.13%的高氧化效率,鐵元素的原位氧化完全轉型為磷酸鐵,實現選擇性提鋰。
鎳鈷錳沉淀低鋰攜帶機理與技術:優化了沉淀條件,提出了攜鋰模型,進行了洗鈉研究,明確了鋰在沉淀過程中的存在方式和攜帶機制。
基于pH精準調控磷酸鐵沉淀過程中低鋰攜帶技術:基于黑粉物理屬性,優化沉淀反應條件,實現了沉淀攜鋰量≤0.3%、磷鐵沉淀≥98%。明晰了沉淀過程中鋰占據鐵磷鍵合位點機制,實現了表面鋰:內部鋰=3:1。
多級冷凍析鈉的凈化溶液純化保鋰技術:研究了硫酸鈉晶體介穩區的測量、硫酸鈉結晶動力學,明確了結晶過程中鋰攜帶量的影響因素。
確定了結晶溫度、降溫速率、攪拌速率、結晶時長、晶種加入量等操作條件對硫酸鈉攜鋰量的影響。
首次構建了全量化熱解過程中金屬原位還原礦相結構與浸出率的定量關系。
明確了沉淀磷酸鐵過程中表面結合與內部捕獲鋰的定量關系及攜鋰機制。
基于協同氧化策略,在常溫近中性條件下,實現了66.13%的高氧化效率,鐵元素的原位氧化完全轉型為磷酸鐵,實現選擇性提鋰。
03數量指標
課題目標、預期成果與考核指標表已填寫。全流程鋰損失衡算完成,回收率為99.8%。發表SCI論文1篇,發明專利(受理)四篇。行業標準項目建議書已提交。
04質量指標
課題整體進展順利,各項研究任務按計劃推進,部分成果已取得階段性突破。

5.低濃度含鋰廢水選擇性吸附提鋰技術及工程示范
01課題五匯報
課題五“低濃度含鋰廢水選擇性吸附提鋰技術及工程示范 ”項目負責人井岡山大學楊利明教授對課題的研究進展、亮點科研成果、課題相關數量指標、質量指標等情況進行匯報:

02研究進展以及科研成果
氟基鋰靶向吸附材料設計與優化
靶向單體篩選:完成了靶向單體 - 含氟單體庫的篩選與構建,明確了供電子基團尤其是氧基團對氟基團電子云的調控規律,以及氟鏈長對鋰選擇性結合的影響。闡明了氟基團電子云調控規律,明確了供電子含氧基團的引入有效降低氟基團的 H-L gap,促進氟基團對鋰的選擇性結合能力,結合系數增長 3 倍。
材料設計與優化完成了多種氟基鋰靶向吸附材料的設計與優化,包括含氟水凝膠、含氟微球、氟基改性纖維素以及氟基 / 雙酮基材料。這些材料通過不同的制備方法和結構設計,實現了鋰離子的高效吸附、鋰 / 鈉的完全分離以及選擇性與吸附量之間的平衡調控,其中氟基微球聚合物吸附材料展現出較好的應用前景。其中科研成果有利用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術,構建了吸附位點高密度、高暴露率、高利用率的刷狀鋰靶向高分子吸附材料,實現高堿性環境下,快速選擇性靶向提取。

吸附材料大批量制備技術
大批量制備研究:完成了鋰靶向氟基高分子吸附材料大批量制備技術的研究,明確了不同氟單體含量、水油相體積比、溫度、攪拌速率等因素對氟基微球合成效率的影響。
性能測試與工藝構建:完成百克級氟基微球性能測試,吸附容量達 35.5mg/g;構建公斤級制備工藝,對比不同級別材料吸附性能,為規?;苽涮峁﹨⒖?;完成百公斤級設備購置計劃。
鋰選擇性吸附工藝優化
水質解析與性能研究:對江西省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企業的沉鋰母液水質進行了解析,明確了鋰濃度、鈉濃度等水質參數。優化氟基鋰靶向吸附樹脂性能,確定最優吸附條件。
工藝優化與裝置搭建:提出氟基鋰靶向吸附材料的鋰選擇性分段式預解析 - 解析工藝優化,以預解析時間(Tx)為關鍵控制參數;構建鋰選擇性工藝流程圖,搭建吸附 - 解吸一體化裝置原型。
行業標準起草與工程示范
標準起草:完成低濃度含鋰溶液資源化利用行業標準起草,涵蓋術語定義、總體要求、水量水質、吸附技術及工藝設計、技術要求、環境保護和安全要求等。
工程示范:完成工程示范前期準備,開始搭建工程示范線。
03數量指標
開發氟基高分子鋰靶向吸附材料,吸附容量≥30mg/g,鋰 / 鈉選擇性分離系數≥1000,構建回收工藝原型,申請 4 項發明專利。
04質量指標
課題進展順利,成果創新實用,為低濃度含鋰廢水提取提供技術支撐,起草標準推動行業發展。但工程示范進度慢,要加強溝通交流,推動進度,計劃與贛鋒循環研究團隊接軌,對研發的吸附材料成果在實際的場景中的應用進行驗證和優化,加快低濃度含鋰廢水工程示范線的建設。

6、行業標準立項討論匯報
最后會議在線與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沈潤杰高級工程師對項目任務要求的行業標準進行立項進展匯報與標準內容討論。

三、會議圓滿完成
01項目內部討論與專家指導
9月30日中午,在各個課題匯報結束后,項目組內部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交流并接受在場專家以及線上專家的指導意見,大家圍繞項目執行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問題、技術難題的解決方案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進行了充分探討。

02總結
在會議總結環節,項目總負責人井岡山大學黨委書記羅旭彪教授對各課題取得的進展表示肯定,強調了數字孿生技術、傳感反饋和大數據模型在項目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熱解溫度傳感、溫度感知、氣體流量控制、靶向吸附材料的設計等技術在極端條件下的重要性。他指出部分研究存在結論不清晰、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強調要建立清晰的研究路徑,深入挖掘科學規律,重新定義技術原理,并從行業最優指標出發理解技術增量。

羅教授提出下一步行動要求,包括推動標準制定、加強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加快工程示范進展和優化科研管理。他強調實地調研和成果輸出的重要性,計劃組織項目組前往企業調研。
羅教授還指出項目面臨的三大核心挑戰:標準建設、數字孿生技術成熟度和工程示范進展。他提出解決四類具體問題的策略,包括明確研究結論、深入探索科學規律、重新定義技術原理和理解技術增量。
最后,羅教授強調項目應面向國家戰略方向開展研究,遵循“四個面向”指導思想,聚焦基礎研究,追求顛覆性科技創新。他鼓勵團隊成員保持創新精神,確保項目在技術領先、成本控制、產品優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關鍵詞:鋰電池回收處理成套設備 廢電池回收設備 退役電池熱解設備

首頁
產品
服務
案例
新聞
我們
湘公網安備 43010302000744號